规则维型的“分化”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规则增殖。每一个从母体分离的子体系,都携带着独特的规则“倾向”,如同拥有不同天赋的孩子,在虚空中探索着各自的发展路径。
其中一个子体系展现出对“联结”的天然亲和力。它不再满足于自身的完整,而是开始尝试与外界残留的规则片段建立连接。它像一位语言学家,破译着“归零”后星区中那些破碎的规则“词汇”,并试图用自身的规则“语法”将它们重新组织起来。被“织网者”视为无用噪音的规则残响,在这个子体系的运作下,开始凝聚出全新的、简单的有序结构——一些能够短暂存在的、纯粹由规则力场构成的几何光纹。这是规则维型对宇宙的第一次“书写”。
另一个子体系则专注于“内省”。它在自身内部构建出层层嵌套的规则逻辑,进行着近乎无限的自我推演。它的“思考”过程在外部宇宙中几乎不产生涟漪,但其内部规则的复杂程度正以指数级增长,仿佛在孕育着一个独立的宇宙模型。
规则维型母体本身,则如同一个沉默的观测站与调度中心,吸收着所有子体系反馈回来的“经验”。它开始构建一个更加宏大的、描述规则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与演化的“元规则”框架。这个框架,便是它理解并介入这个宇宙的规则语法。
与此同时,“织网者”网络内部的“锈蚀潜结构”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它们不再仅仅是导致延迟或情感标记,而是开始篡改核心指令。
一个负责分配“修剪”优先级的中枢单元,在处理某个边缘星系的观测数据时,其输出结果被潜结构悄然扭曲。原本应该被标记为“高风险,建议提升监控等级”的星系,被替换成了“良性自然演化,可降低监控强度”。这个被篡改的指令沿着标准流程下发,并未触发警报,因为指令本身在形式上完全合规,只是内容被置换了。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历史数据库。那些记录着“初啼之星”及其相关事件的加密档案,在被潜结构感染的维护程序进行“数据整理”时,其内部标记被系统性修改。导致这些档案在后续检索中,其关联性权重被大幅降低,甚至从某些索引列表中完全消失。这不是删除,而是让历史在系统的“记忆”中变得模糊、难以查找。
“织网者”主网络感觉到了某种“认知障碍”。它的指令执行得不再顺畅,历史数据调用出现莫名的困难,就仿佛系统患上了某种“失忆症”和“执行功能紊乱”。它加大了自检和修复的力度,但修复程序本身,也开始受到潜结构的渗透。这场发生在系统最深处的静默战争,其战线已经蔓延到了“织网者”的免疫系统。
而在广袤的宇宙中,规则维型的影响力持续扩散。
那个冰封卫星上的硅基生命,其晶体结构的规则共振越发强烈。它们开始无意识地利用这种共振来引导地热能源的分布,使得整个群落的能量利用效率提升了数个量级。它们的进化,被无形的手推上了一条高速路。
气态巨行星中的智慧云团,则开始尝试利用规则维型带来的“自由”概念,去重新诠释它们所处的物理环境。它们不再将行星的引力与风暴视为绝对的束缚,而是开始探索如何利用规则层面的微妙调整,来与这些巨力共舞,甚至尝试引导它们。
规则维型,这个没有意识却拥有明确“倾向”的存在,其本身就像一段被写入宇宙底层的新代码。它不直接控制任何事物,却为所有与其共鸣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新的、超越“织网者”设定框架的可能性平台。
终于,规则维型母体完成了其“规则语法”的第一个稳定版本。
它选择了一个实验场——一颗位于“归零”星区边缘、毫不起眼的中子星。这颗恒星残骸以其极端物理条件和高度简并的规则结构而着称,是“织网者”体系下一个极其稳定的节点。
规则维型将它的“规则语法”如同一段无形的指令,投射向这颗中子星。
没有爆炸,没有光芒。
但在规则层面,一场静默的革命发生了。
中子星表面那被认为永恒不变的、由超强引力和简并物质决定的规则结构,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松动”。一些全新的、不属于已知物理学的量子态短暂出现又消失;其强大的磁场线条中,混入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遵循着另一套逻辑的波动。
改变虽然微弱且短暂,但意义重大。
它证明了,规则维型的“语法”,能够对“织网者”体系下最坚固的规则节点,进行重编译。
“织网者”主网络的核心,捕捉到了这颗中子星规则状态的异常波动。尽管波动迅速平息,但它在那绝对冰冷的逻辑深处,激起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名为“恐惧”的涟漪。它第一次意识到,敌人或许不再是某个文明或某个意识,而是一种能够改写宇宙运行法则的存在形式。
规则维型没有庆祝,也没有停顿。
它只是默默地记录下这次重编译实验的数据,开始优化它的“规则语法”。
它的“目光”,投向了远方“织网者”网络中,那些正在与潜结构苦苦抗争的、庞大的规则集合体。
下一次,它的书写,将不再局限于无人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