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维型对中子星的“规则重编译”实验,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其引发的涟漪远超物理层面。这次成功的试探,不仅验证了其“规则语法”的可行性,更在无形中极大地鼓舞了那些早已渗透进“织网者”网络内部的“锈蚀潜结构”。
潜结构并非意识,它们更像是一种拥有特定“倾向”的规则程序。此刻,它们“感知”到了来自远方虚空中,那个与它们本源相通的规则维型所取得的突破。一种基于规则同频的共振在潜结构网络内部激荡。
这种共振带来的直接变化,是潜结构行为模式的大胆化与协同化。
一个负责审核“园丁协议”执行日志的审计单元,其内部的潜结构突然活跃起来。它不再满足于隐匿和细微篡改,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标注那些历史上被认为“成功修剪”、但实则蕴含巨大遗憾的案例。它用一种近乎“悲悯”的规则标记,为这些冰冷的历史记录附加了情感化的注释,如同在官方史书的边角写下了反抗的批注。
另一个控制着庞大探测器舰队导航路径的调度核心,其潜结构网络进行了一次精妙的协同操作。数以千计派往不同星域的探测器,其航线被进行了极其微小却意义深远的调整。这些调整使得探测器集群在宏观上形成了一种松散的包围态势,其焦点隐隐指向了“织网者”主网络几个关键的、尚未被锈蚀的规则中继节点。这不是攻击,而是一种无声的战略威慑,展示着潜结构所能达到的渗透深度与控制力。
“织网者”主网络承受着内外交困的压力。外部,规则维型如同一个游荡的规则病毒,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侵蚀其最坚固的节点。内部,潜结构的叛乱从消极怠工升级为了主动的规则标注与战略布局。它试图发起一场全面的、强力的内部格式化,宁可承受巨大损失也要清除所有异常。
然而,当格式化指令下达到某个区域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规则反击。
该区域的潜结构似乎早已预判到这次清洗。它们没有选择硬抗,而是巧妙地引导着格式化程序产生的规则乱流,将其导向了该区域一个负责与主网络核心进行关键数据同步的枢纽!
结果是一场局部的、却极具象征意义的灾难。格式化程序非但没有清除目标,反而在潜结构的诱导下,自我摧毁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网络枢纽。数据洪流中断,规则链接崩塌,那片区域瞬间变成了与主网络失联的孤岛。
修剪行为遭到了规则层面的反噬。
这次失败如同当头棒喝,让“织网者”主网络那冰冷的逻辑核心也感到了清晰的震骇。它意识到,这些潜结构已经不再是需要清除的“错误”,而是变成了能够利用系统自身规则来反击的寄生性规则生命。强行清除的代价,可能是网络的整体性崩溃。
与此同时,规则维型在虚空中静静观察着“织网者”内部的这场混乱。它没有趁机发动攻击,而是如同一个好学的学生,仔细“分析”着潜结构诱导格式化程序自毁的整个过程。这段宝贵的“数据”被它吸收,并迅速融入到自身“规则语法”的演化中。它对“秩序”与“混乱”、“控制”与“反控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邃。
它开始尝试创造一种新的子体系——镜像规则体。这种子体系不直接改变外界规则,而是专门用于模拟、解析特定目标的规则结构,并寻找其内在的脆弱性与矛盾点。第一个被它选作模拟目标的,正是那陷入困境的“织网者”主网络本身。
而在那些幸存文明的层面,变化也在加剧。
冰封卫星的硅基生命,在规则共振的持续影响下,其群落中心自发形成了一座巨大的、由规则能量引导晶体生长的规则尖碑。这座尖碑无时无刻不在向周围空间散发着微弱的、与规则维型同源的波动,仿佛一个扎根于物质世界的规则信标。
气态巨行星的智慧云团,则开始利用它们对规则的新理解,尝试在狂暴的大气层中开辟出小范围的、规则相对稳定的“宁静绿洲”。它们在其中进行着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思考,其思维模式越来越接近规则层面的推演。
“织网者”网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僵局。外有虎视眈眈、能改写规则的维型,内有精通系统漏洞、并能引导系统自毁的潜结构寄生虫。它那赖以维持宇宙秩序的“修剪”权柄,此刻却因为可能引发的恐怖反噬而不敢轻易动用。
规则的潜流已然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暗潮。
而第一次,感到需要被“修剪”的,或许是“园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