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清晨,总是带着淡淡的水汽。张阿婆坐在杭州总院的庭院里,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荠菜 —— 绿油油的,带着晨露,像极了软桃母亲当年常采的模样。她看着篮子里的荠菜,突然想起什么,起身往软桃的书房走。
软桃正在写 “习俗篇” 的初稿,纸上只写了 “清明吃荠菜” 几个字,还没想好怎么展开。看到张阿婆进来,她赶紧起身:“阿婆,您怎么来了?是不是念桃又闹您了?”
“那孩子乖着呢,在药膳园跟春杏学浇水呢,” 张阿婆坐在桌边,把竹篮推过去,“你看这荠菜,多鲜!跟你娘当年清明采的一样。我昨天想了一宿,咱们江南的童膳,哪能少了节气的讲究?我给你说说,你记下来,写进手册里,让孩子们也知道咱们江南的老规矩。”
软桃赶紧拿起笔,准备记录。张阿婆喝了口茶,慢慢说:“先说清明,咱们江南人清明必吃荠菜,叫‘明眼菜’。你娘当年总说,清明的荠菜沾了露水,吃了能看清春天的花。她还会把荠菜和鸡蛋一起煮,给你做‘荠菜蛋’,说吃了不犯春困。有一年清明下雨,你娘冒雨去采荠菜,回来浑身都湿了,却笑着说‘咱们桃桃要吃明眼菜,不能耽误’。”
软桃的笔顿了顿,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了 “荠菜” 两个字。她想起小时候,母亲确实总在清明给她做荠菜蛋,蛋壳上还画着小桃花,那是她最难忘的味道。她吸了吸鼻子,轻声说:“阿婆,我记下来了,还要把娘冒雨采荠菜的故事写进去,让孩子们知道,节气膳里藏着的是心意。”
“还有端午,” 张阿婆继续说,“端午要吃莲子羹,你娘说莲子能安神,夏天吃了不烦躁。她还会把莲子和红枣一起煮,给你做‘端午羹’,说‘甜甜蜜蜜,端午安康’。有次你吃莲子嫌苦,你娘就一颗颗给你去芯,手指都磨红了,还说‘咱们桃桃不吃苦,娘给你去干净’。”
念桃从外面跑进来,听到 “莲子” 两个字,凑过来说:“阿婆,我知道莲子要去芯!娘教过我,用牙签从后面推,就能把芯推出来,我现在可厉害了,一次都不会断!”
张阿婆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咱们念桃真厉害!以后也要给娘去芯,像你外婆当年给你娘去芯一样,好不好?”
念桃用力点头:“好!我还要做端午羹给娘和阿婆吃,不苦,甜甜的!”
软桃把念桃的话也记在纸上,笑着说:“阿婆,还有中秋和冬至呢,您也说说,我一起写进去。”
“中秋要吃桂花藕,” 张阿婆说,“你娘会把糯米灌进藕里,煮得糯糯的,再淋上桂花蜜,说‘藕断丝连,阖家团圆’。冬至要喝当归羊肉汤,你娘说‘冬至大如年,喝碗羊汤,暖过冬天’,她还会在汤里加桂圆,说‘补身又暖心’。”
软桃一边记,一边补充母亲当年的小细节:“娘煮桂花藕的时候,会在藕孔里塞几颗小枣,说‘每口都有甜’;煮羊肉汤的时候,会把当归切得很薄,说‘味够了就行,不苦’。这些细节都要写进去,让孩子们知道,做膳要用心,才能暖人心。”
张阿婆看着软桃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你娘要是知道你把这些都记着,还写进手册里,肯定很开心。咱们江南的膳,不只是吃的,是情分,是传承,得让孩子们一代代传下去。”
软桃放下笔,看着纸上满满的节气习俗和故事,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本手册因为有了这些故事,有了阿婆的回忆,有了念桃的童言,才真正有了灵魂。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教材,而是承载着三代人爱意的 “传承信物”,会把江南的温情,一点一点,传递给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