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华夏城的码头上。数十艘商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桅杆如林,帆布在风中猎猎作响。码头工人扛着沉甸甸的货箱,吆喝着号子往来穿梭,将一箱箱丝绸、瓷器、农具搬上船。空气中弥漫着桐油、丝绸和新木的混合气味,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忙碌。
天宇站在码头的了望塔上,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自《休战协议》签订后,与殖民政府的贸易谈判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今终于尘埃落定,迎来了首次正式通商的日子。
“城主,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启航了。”王贵走上了望塔,抱拳禀报。他穿着一身利落的短打,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次贸易,他被任命为商队总管,负责带队前往殖民据点。
天宇点点头,目光落在为首的那艘最大的商船上,船上满载着华夏城最好的丝绸和瓷器,还有数百件新式农具——那是铁匠铺的工匠们连夜赶制的,在传统农具的基础上做了改良,更轻便,也更耐用。
“此行务必小心。”天宇叮嘱道,“殖民据点情况复杂,既要遵守协议,也要守住底线。西药和火器按清单换取即可,不必强求。若遇到刁难,不必硬拼,安全回来最重要。”
“请城主放心!”王贵拍着胸脯保证,“属下带了五十名护卫,都是精锐,定不辱使命!”
随着一声悠长的号子,商船缓缓驶离码头,向着殖民据点的方向进发。码头上的人群挥手送别,欢呼声、祝福声此起彼伏。天宇站在了望塔上,一直看着船队变成远方的黑点,才转身下塔。
他知道,这次贸易不仅仅是交换物资那么简单。这是华夏城第一次主动走出封闭,接触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也是一次试探——试探殖民政府的诚意,试探双方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半个月后,王贵的商队回来了。
船队比出发时多了几艘小船,显然是在途中收购的。码头立刻围满了人,好奇地想知道这次贸易的结果。
王贵刚一踏上码头,就被簇拥着来到天宇面前,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激动:“城主!成了!这次贸易太成功了!”
他一边说,一边指挥着船员卸货。一箱箱西药被抬下船,包装上印着复杂的文字和图案;几门崭新的火器被小心翼翼地搬下来,黑黝黝的枪口透着冷冽的光;还有几箱书籍和图纸,封面上全是外文。
“殖民据点的总督对咱们的丝绸和瓷器赞不绝口,说要作为贡品献给他们的国王。”王贵兴奋地汇报,“他们的总督还说,以后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贸易,咱们的农具太受欢迎了,很多农场主都抢着要,还说要订购一大批!”
天宇走到一箱西药前,拿起一瓶标着“盘尼西林”的药瓶,瓶身上的说明他看不懂,但王贵告诉他,这是能治重伤和感染的“神药”。他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子里,对身边的医官说:“妥善保管,仔细研究用法。”
医官连连点头,捧着药箱如获至宝地离开了。
天宇又走到那几门火器前,王贵递过来一本说明书,上面有简单的中文注释:“这是燧发枪,比咱们的弓箭射程远,威力大。他们还派了个教官来,教咱们怎么用,怎么保养。”
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走了过来,对着天宇鞠了一躬,用生硬的中文说:“尊敬的城主,我是您的火器教官,汉斯。”
天宇点头示意:“有劳汉斯先生了。”
汉斯鞠了一躬,开始给士兵们讲解燧发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士兵们围得水泄不通,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天宇看着那些专注的面孔,知道华夏城的军事力量,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些书籍和图纸。虽然大部分是外文,但其中有几本是关于冶炼和机械的,里面有详细的插图。铁匠铺的老师傅们捧着图纸,看得如痴如醉,时不时用锤子在地上比划着,嘴里念叨着:“原来铁还能这么炼!这机器要是造出来,能顶十个铁匠!”
天宇拿起一本关于建筑学的图纸,上面画着高耸的石拱桥和坚固的堡垒,结构精妙,比华夏城现有的建筑技术先进得多。他立刻让人把图纸送到工部,让工匠们研究学习。
“还有这个!”王贵像献宝似的,递过来一个小巧的指南针,“这东西太神奇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指着南方,以后商队再也不怕迷路了!”
天宇接过指南针,看着里面那根始终指向南方的小磁针,心里感慨万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能让华夏城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殖民总督还说了什么?”天宇问道。
“他说,希望能派些学者来华夏城交流,也让咱们派些人去他们那里学习。”王贵回答,“属下没敢答应,想请示城主。”
天宇沉吟片刻:“可以答应,但要限定人数和范围。先派几个年轻的工匠和学子过去,学习他们的冶炼、建筑和医学技术。告诉他们,要虚心学习,但不能忘了本,学了东西,是为了让华夏城变得更好。”
“属下明白!”
贸易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让整个华夏城都沸腾起来。工匠们研究着带回的图纸,士兵们练习着燧发枪的使用,医官们则在汉斯的指导下,学习西药的用法。
天宇看着这一切,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一个月后,第二批商队出发了。这次带去的,除了丝绸瓷器,还有按照图纸改良的农具和一些简单的机械零件——那是工匠们根据带回的图纸,摸索着造出来的。
殖民据点的总督看到那些零件,惊讶不已,当即决定增加火器和书籍的交换比例。
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华夏城的仓库里,西药、火器、书籍堆积如山;而殖民据点的市场上,华夏城的丝绸、瓷器和农具也成了抢手货。
双方的关系在贸易中逐渐缓和,甚至生出了几分默契。殖民总督会主动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而天宇也会让商队带去一些殖民据点稀缺的药材和粮食。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城的变化日新月异。
铁匠铺里,用上了新的冶炼技术,炼出的铁器更加坚韧;工地上,工匠们按照新的建筑图纸,建起了更高、更坚固的房屋;军队里,士兵们配备了燧发枪,战斗力大大提升;医馆里,西药救活了很多以前治不好的病人。
天宇站在城头,看着欣欣向荣的华夏城,又望向远方殖民据点的方向。他知道,贸易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资和技术,还有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也许,和平共处,真的不是奢望。
也许,互通有无,才是让双方都能更好发展的道路。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华夏城的屋顶上,也洒在远方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温暖而祥和。天宇深吸一口气,转身走下城楼。
他要去看看那些年轻的工匠和学子,告诉他们,准备好行囊,该出发去学习了。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
贸易开启的,不仅仅是物资的流通,更是希望的传递。而这份希望,将支撑着华夏城,一步步走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