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郑州,午后的阳光晒得柏油路发烫,明远楼总部的停车场里,几辆贴着“豫菜共富计划”标识的面包车正整装待发。
王建业穿着白色厨师服,手里拎着装满食材和菜谱手册的工具箱,对身后的厨师团队说:“今天第一站去‘老河南烩面馆’,王师傅的烩面汤底总熬不出鲜味儿,咱们去把高汤的秘方教给他,再帮他把食材标准定下来。”
这场“豫菜共富计划”的启动,源于李明远一次街头调研。
七月初,他带着团队走访郑州老城区的街边豫菜馆,发现不少小店味道地道却生意冷清——有的烩面汤底浑浊,有的糖醋汁调味不均,有的食材不新鲜,还有的老板不懂运营,定价混乱。
“这些小店是豫菜的‘毛细血管’,藏着最地道的烟火气,却因为缺技艺、缺渠道、缺经验,没把豫菜的好味道传出去。”
李明远在团队会议上说,“咱明远楼拿了米其林一星,不能只顾自己发展,得拉着这些小店一起干,把豫菜的品质提上去,让更多人吃到正宗豫菜。”
团队很快制定了帮扶方案:从郑州老城区筛选10家口碑好、有诚意的街边豫菜馆,不收取任何费用,从“技艺、食材、运营”三个维度提供帮扶。
技艺上,派厨师上门指导,传授经典豫菜的标准化制作方法;食材上,共享明远楼的采购渠道,帮助小店拿到质优价廉的食材;运营上,分享门店管理、顾客服务、菜品定价的经验,帮小店提升竞争力。
筛选小店的过程很顺利。团队通过社区推荐、食客口碑,选出了10家小店,既有卖烩面的“老河南烩面馆”,也有做家常菜的“李婶豫菜馆”,还有主打胡辣汤的“早点王”。老板们听说明远楼要免费帮扶,都又惊又喜。
“老河南烩面馆”的王师傅,经营小店五年,总愁烩面味道不稳定:“明远楼的师傅能来教我,真是求之不得!我这烩面汤,有时候鲜,有时候淡,自己也找不着原因。”
帮扶正式开始,第一站就是“老河南烩面馆”。
王建业带着徒弟小张,一进门就直奔后厨。王师傅的后厨不大,灶台旁堆着几袋面粉,墙角放着熬汤的大桶。
“王师傅,您先熬一锅汤,我们看看问题出在哪。”王建业说。王师傅赶紧生火,把骨头、鸡架放进桶里,加水煮开,撇去浮沫,就盖上了盖子。
王建业蹲在桶边,眉头皱了皱:“王师傅,熬高汤得用冷水下锅,让骨头里的血沫慢慢渗出来;还有,得加姜片、葱段去腥,加少许料酒提鲜,熬制时间不能少于四小时,您这才煮了半小时,汤还没出味呢。”
他一边说,一边从工具箱里拿出菜谱手册,“这是明远楼烩面高汤的标准做法,骨头和鸡架的比例是3:1,冷水下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熬,期间不能盖盖子,让腥味散出去。”
王师傅拿着手册,认真记着:“原来我一直盖盖子,难怪汤不鲜!”
王建业又教他吊汤的技巧:“熬到三小时的时候,加少许盐和胡椒粉,再煮一小时,汤就鲜了。烩面煮好后,浇汤的时候要撇去表面的浮油,不然腻。”
说着,他让小张现场演示熬汤,王师傅在旁边一步不落地跟着学,时不时提问:“骨头要不要焯水?”“鸡架选冻的还是鲜的?”
王建业都耐心解答:“骨头要焯水,去除血沫;鸡架选鲜的,冻鸡架鲜味不够。”
除了高汤,王建业还教王师傅调烩面的面剂子:“面粉要选高筋的,加盐水和面,醒面时间要够两小时,这样拉出来的面条才筋道。面剂子的重量要统一,每个50克,煮出来的面条分量一样,顾客吃得放心。”
王师傅试着和了一块面,按王建业的方法醒面,拉出来的面条果然比之前劲道,他兴奋地说:“太神了!之前我醒面就半小时,难怪面条不筋道。”
同一天,明远楼的采购主管老郑,也来到“老河南烩面馆”,给王师傅带来了食材采购清单。
“王师傅,您之前买的面粉一斤2.5元,我们的渠道能拿到2元一斤,还是高筋的;骨头和鸡架,我们批量采购,比您单买便宜30%。”
老郑拿出样品,“您尝尝这面粉,和面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筋道。”王师傅捏了捏面粉,点点头:“这面粉确实好,以后就从你们这进!”
运营帮扶则由陈静雅负责。
她来到“李婶豫菜馆”,老板李婶正愁菜品定价:“有的菜卖贵了没人点,卖便宜了不赚钱,不知道咋定。”
陈静雅拿着明远楼的菜品定价表,给李婶分析:“定价要看食材成本、人工成本,还要参考周边同行的价格。比如番茄炒蛋,食材成本3元,人工1元,定价12元,既能赚钱,顾客也能接受。”
她还帮李婶优化菜单:“把招牌菜放在前面,比如您的红烧茄子,做得好吃,就标上‘招牌’,吸引顾客点。”
陈静雅还教李婶做顾客服务:“客人进门要主动问候,点完菜后重复一遍,避免上错菜;客人吃完后,问一句‘味道怎么样’,收集意见,慢慢改进。”
李婶笑着说:“以前客人来了我就忙着做菜,没顾上这些,以后一定改。”
帮扶过程中,团队还遇到了不少“小难题”。
“早点王”的张老板,胡辣汤的胡椒和辣椒比例总掌握不好,要么太辣,要么太淡。
明远楼的厨师小李,带着胡辣汤的调料包上门,教他按“胡椒3:辣椒2”的比例调配,还教他熬制胡辣汤的火候:“先用小火把调料炒香,再加高汤,熬到浓稠,这样胡辣汤才香。”张老板试了一次,胡辣汤的味道果然正宗了,当天就多卖了20碗。
还有“老街坊豫菜馆”的刘老板,不懂怎么管理库存,食材总浪费。
明远楼的店长周明,教他做“食材进销存表”:“每天记录进了多少菜,卖了多少,剩下的怎么保存,避免浪费。
比如青菜,当天卖不完,就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冷藏,第二天还能吃。”刘老板按周明的方法做,一个月下来,食材浪费减少了20%,成本降了不少。
帮扶不搞“一刀切”,团队根据每家小店的特色,制定个性化方案。“老河南烩面馆”主打烩面,就重点教高汤和面条制作;“李婶豫菜馆”主打家常菜,就教她糖醋汁、红烧汁的标准化调配;“早点王”主打早餐,就帮她优化胡辣汤、油馍头的口感。
王建业说:“每家小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要帮的是提升品质,不是改变味道,让小店既保留烟火气,又有标准化的口感。”
八月下旬,帮扶进行了一个月,10家小店都有了明显变化。
“老河南烩面馆”的烩面汤鲜了,面条筋道了,回头客多了;“李婶豫菜馆”的菜单优化了,定价合理了,生意好了不少;“早点王”的胡辣汤味道稳定了,每天都排起长队。
老板们纷纷给明远楼送锦旗,王师傅握着王建业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我这小店现在每天能多卖50碗烩面,收入涨了不少!”
李明远看着帮扶成果,心里很欣慰。
他在团队会议上说:“‘豫菜共富计划’不是短期的,以后我们要长期做下去,每年都帮扶10家小店,还要把帮扶的经验整理成手册,分享给更多豫菜馆。”
陈静雅补充道:“下一步,我们可以组织小店老板培训,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还可以搞‘豫菜小店联盟’,一起推广豫菜。”
九月初,团队组织了10家小店的老板,在明远楼总部开了座谈会。
老板们坐在一起,分享帮扶后的变化,互相交流经验。
王师傅说:“现在我的烩面汤都是按明远楼的标准熬,味道稳定,顾客都说好。”
李婶笑着说:“我学了定价和服务,生意比以前好太多了,以后还要跟着明远楼学更多。”
李明远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站起来说:“各位老板,豫菜的发展,靠我们一家明远楼不行,得靠大家一起努力。以后我们就是‘豫菜一家人’,有好的经验一起分享,有困难一起解决,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豫菜,让豫菜的烟火气,飘满郑州的大街小巷,飘得更远!”
座谈会结束后,老板们一起参观了明远楼的后厨和食材基地,看着标准化的操作、新鲜的食材,都感慨不已。
王师傅说:“以前觉得做豫菜就是凭感觉,现在才知道,要讲标准、讲方法。以后我也要按标准做,把小店做好,为豫菜出份力。”
夕阳西下,明远楼总部的停车场里,老板们陆续离开,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明远楼送的菜谱手册和食材采购清单。
王建业站在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笑着说:“这才是‘共富’的意思,大家一起好,豫菜才能好。”
李明远点点头,心里有了新的计划:“明年,我们要把‘豫菜共富计划’推广到洛阳、开封,帮扶更多小店,让豫菜的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