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郑州,秋老虎还带着余威,老城区的纬五路菜市场旁,“老河南烩面馆”的玻璃门上,新贴的“明远楼帮扶示范店”红色贴纸格外醒目。
店门口排着七八人的小队,老板王师傅系着崭新的围裙,手里拿着面剂子,动作麻利地拉着烩面,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自从接受明远楼帮扶后,这家曾经冷清的小店,如今成了社区里的“热门馆”,每天的客流量比之前翻了一倍。
“老河南烩面馆”的转型,要从明远楼帮扶团队第一次上门说起。
当时王师傅的烩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稳定”——今天汤鲜,明天汤淡,面条有时候筋道,有时候软塌,老顾客渐渐流失,每天最多卖50碗烩面,营收勉强够付房租。
王建业带着团队上门后,从高汤熬制、面条制作到门店运营,一点点帮他“改头换面”。
最先优化的是烩面汤底。
之前王师傅熬汤,总是冷水热水随便加,骨头鸡架一锅炖,熬两小时就关火。王建业教他按“3:1骨头鸡架比、冷水下锅、小火慢熬四小时”的标准来,还加了姜片、葱段去腥,最后半小时加盐提鲜。
王师傅一开始没习惯,熬到三小时就想关火,被上门指导的小张拦住:“王师傅,再熬一小时,汤的鲜味才出得来,您再等等。”
等熬够四小时,掀开锅盖,乳白色的汤冒着热气,鲜香味飘满后厨,王师傅尝了一口,眼睛都亮了:“这汤比我之前熬的鲜十倍!”
汤底稳定后,王建业又帮他定了“面剂子标准”——每个面剂子50克,用高筋面粉加盐水和面,醒面两小时,拉出来的面条要粗细均匀,煮出来筋道不坨。
王师傅一开始总掌握不好醒面时间,有时候醒一小时就拉,面条容易断;有时候醒太久,面又发黏。
小张干脆在店里待了三天,手把手教他和面、醒面,直到他能拉出均匀劲道的面条。“现在我闭着眼都能和出好面,醒面时间一分不差!”
王师傅笑着说,手里的面剂子在他手里“啪”地甩一下,就拉成了长长的面条,下锅煮两分钟,捞出来浇上高汤,撒上香菜、蒜苗,一碗喷香的烩面就成了。
光有好味道还不够,陈静雅帮王师傅优化了门店运营。
之前小店的菜单就一张泛黄的纸,写着“烩面12元、凉菜8元”,没招牌菜,没套餐。
陈静雅帮他重新设计了菜单:把“招牌烩面”放在最前面,标上“明远楼帮扶优化款”,还推出了“烩面+凉菜”“烩面+油馍头”的套餐,比单点便宜2元。
“这样既能让顾客知道咱的招牌,又能提高客单价。”
陈静雅说。王师傅一开始担心顾客不买账,没想到套餐推出第一天,就卖了30套,比平时多赚了100多块。
陈静雅还教他学明远楼的“前店后厂”模式——在店门口摆个小操作台,现场制作油馍头。“油馍头是咱河南的经典搭配,现场做,既能吸引顾客,又能让大家看到食材新鲜。”
王师傅按她说的做,每天早上把面团揉好,在门口现炸油馍头,金黄酥脆的油馍头刚出锅,就吸引了不少路人围观。
“以前油馍头都是提前炸好,放凉了就不好吃,现在现炸现卖,顾客都抢着要。”王师傅说,现在每天能卖200个油馍头,比之前多了三倍。
服务也跟着升级。
之前王师傅忙着做饭,顾客进门没人招呼,点完菜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陈静雅教他“三问服务法”:顾客进门问“您好,几位?”,点完菜问“要不要加辣?”,吃完后问“味道怎么样?”。
王师傅一开始不好意思开口,陈静雅就站在旁边示范,慢慢的,他也能熟练地和顾客交流。有次一位阿姨吃完烩面,说“汤有点咸”,王师傅赶紧记下来,第二天熬汤就少放了半勺盐,阿姨下次来,笑着说“这次刚好,你听得进意见,以后我常来”。
帮扶一个月后,“老河南烩面馆”的变化肉眼可见——门口的队伍从偶尔有人,变成了天天排队;烩面销量从每天50碗涨到150碗,月营收从1.5万元涨到2.1万元,增长了40%;顾客回头率从30%涨到70%,不少老顾客说“现在的烩面比以前好吃多了,汤鲜面筋,还干净”,甚至有住在附近小区的年轻人,专门拍视频发抖音,配文“社区里的宝藏烩面馆,明远楼帮扶的,味道绝了”,引来不少网友打卡。
除了“老河南烩面馆”,其他接受帮扶的小店也陆续实现了转型。
“李婶豫菜馆”的李婶,按明远楼教的标准化方法调糖醋汁,红烧茄子、糖醋里脊的味道稳定了,还推出了“家常菜套餐”,月营收增长了35%;“早点王”的张老板,优化了胡辣汤的调料比例,胡椒和辣椒3:2,熬制时间两小时,胡辣汤的鲜辣度刚好,每天能多卖50碗,还加了明远楼推荐的“油饼配胡辣汤”套餐,早上排队的人能从店门口排到街角。
十月初,明远楼组织了“帮扶小店成果展”,10家小店的老板都带着自己的招牌菜来参展。王师傅端着一碗烩面,笑着对李明远说:“李总,您尝尝,这就是按您教的方法做的,现在每天都不够卖!”
李明远尝了一口,点点头:“汤鲜面筋,比之前进步太大了!”李婶则端来一盘红烧茄子:“这是按标准化糖醋汁做的,您尝尝,酸甜适中,现在是店里的招牌菜。”
成果展上,小店老板们还互相交流经验。
王师傅教李婶怎么醒面:“面要醒够两小时,加盐水,这样做出来的面条、馒头都筋道。”
李婶则教张老板怎么保存青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冷藏,能多放两天,还新鲜。”张老板笑着说:“以前我总浪费食材,现在学了库存管理,一个月能省不少钱。”
李明远看着热闹的成果展,心里满是感慨:“‘豫菜共富计划’不是让明远楼单方面输出,而是让大家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这些小店的变化,证明只要有好的方法、好的标准,豫菜的烟火气就能越来越旺。”
他当场宣布,明年“豫菜共富计划”再帮扶20家小店,还要建立“小店联盟”,共享食材采购渠道、菜品研发成果,甚至可以一起做豫菜推广活动。
成果展结束后,王师傅回到店里,看着排队的顾客,心里既激动又踏实。
他从抽屉里拿出明远楼送的“豫菜标准化手册”,上面记满了他的笔记——高汤熬制的时间、面剂子的重量、套餐定价的技巧,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
“以前觉得做小店就是混口饭吃,现在觉得,我也是豫菜的传承人,得把烩面做好,让更多人爱吃豫菜。”王师傅说,他打算明年再雇一个人,扩大店面,把烩面卖到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老河南烩面馆”的灯光亮了起来,门口的“明远楼帮扶示范店”贴纸在灯光下格外温暖。
王师傅站在操作台后,手里拉着面,嘴里哼着豫剧,脸上的笑容比灯光还亮。
这家曾经冷清的小店,如今不仅生意红火,更成了豫菜传承的小小支点——就像李明远说的,豫菜的发展,靠的不是一家大店,而是无数家这样的小店,用一碗碗烩面、一道道家常菜,把豫菜的味道、中原的烟火气,传递给更多人。
十月中旬,郑州本地媒体报道了“豫菜共富计划”的成果,“老河南烩面馆”的转型故事被写进报道,王师傅的照片配着“从冷清小店到社区热门馆”的标题,成了豫菜小店转型的榜样。
不少其他城市的豫菜馆老板看到报道,纷纷联系明远楼,希望能加入“豫菜共富计划”。李明远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让豫菜的好味道,从郑州的街头巷尾,传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爱上豫菜,让豫菜真正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