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郑州,春雪初融,明远楼总部的会议室里暖意融融。
十位国内顶尖的营养学专家围坐长桌,手里拿着《豫菜营养标准(初稿)》,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蹙。
桌上的文件标注着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胡辣汤钠含量建议补充儿童适用标准”“烩面膳食纤维指标需细化原料配比”,每一条建议都直指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这初稿有基础,但还得再‘磨’,要让标准既能落地,又能覆盖不同人群。”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李教授放下笔,语气中肯地说。
这场标准评审会,是“豫菜营养标准”课题推进的关键节点。
自从一月完成20道经典豫菜的营养检测和首批标准初稿后,团队就意识到,初稿虽涵盖了核心营养指标(如热量、蛋白质、钠含量),但在“人群适配性”“烹饪细节”“素食方案”等方面仍有欠缺。
“比如初稿只写了胡辣汤钠含量≤600毫克\/100克,却没考虑儿童、老人的特殊需求;只说了烩面膳食纤维≥2.5克\/份,没说青菜、面粉的具体配比,厨师实操时不好把握。”
陈静雅拿着初稿,向专家们解释召开评审会的初衷,核心目标是通过专家智慧,填补标准空白,让初稿从“通用版”升级为“精准化、可落地”的实用指南。
评审会一开始,专家们就围绕“人群细分”提出了尖锐建议。
李教授指着“鲤鱼焙面营养标准”一页说:“这道菜的脂肪含量标注为≤8%,对健康成年人合适,但儿童消化能力弱,建议补充‘儿童食用量控制在100克\/份’,同时增加‘去刺处理建议’;老年人需要控制胆固醇,可建议用清蒸代替部分油炸,减少油脂摄入。”
她还建议,在每道菜品的标准后增加“人群食用参考表”,明确儿童、老人、上班族、健身人群的适宜食用量和搭配建议。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张医生,则聚焦“烹饪细节的量化”。
他翻到“烩面营养标准”,指着“高汤脂肪控制”一条说:“初稿写‘撇去浮油’,太笼统了。到底撇多少?是撇30%还是50%?
建议细化为‘高汤熬制后撇去表面40%浮油,脂肪含量控制在≤7%’,同时明确‘面剂子40克+青菜15克’的配比,这样膳食纤维才能稳定达到≥2.5克\/份。”
他还以胡辣汤为例:“减盐不能只说减20%,要写‘每100克胡辣汤盐用量从5克减至4克,胡椒从1.5克减至1.2克’,再搭配‘加入8克香菇丁提鲜’,既量化了调料,又给出了替代方案,厨师好操作。”
针对“素食豫菜营养缺失”的问题,上海营养学会的王教授提出了补充建议。
“初稿里15道是荤菜,只有5道素菜,而且素菜的营养搭配不够科学。”
王教授说,“比如‘凉拌苦瓜’,只检测了维生素c含量,却没考虑蛋白质补充,建议增加‘搭配10克花生米’的建议,既能补充植物蛋白,又能平衡苦瓜的苦味;‘十香菜核桃仁’可以加入5克黑芝麻,提升钙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她还建议新增“素食豫菜营养组合方案”,比如“芝麻叶面条+凉拌三丝(黄瓜、木耳、豆腐丝)”,面条提供碳水,木耳补膳食纤维,豆腐丝补蛋白质,实现素食营养均衡。
专家们的建议不仅专业,还充满“烟火气”,兼顾了标准与实际口感。
有专家提出,“牡丹燕菜萝卜丝切细后维生素c流失”的问题,初稿建议“清水浸泡”,但实际操作中浸泡时间过长会影响脆嫩口感,建议修改为“切后立即用0.5%的盐水浸泡5分钟”,既能减少维生素流失,又能保持爽脆;还有专家指出,“松茸炖鸡汤”为了控制脂肪,初稿建议“去皮炖制”,但鸡皮能增加汤的鲜味,建议改为“带皮炖1小时后去皮,再炖1小时”,既保留鲜味,又减少脂肪。
团队成员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每一条建议,时不时就细节问题与专家沟通。
“李教授,儿童食用量是按年龄分段,还是按体重?”“张医生,高汤撇油40%,会不会影响豫菜的醇厚口感?”
专家们都耐心解答:“儿童按年龄分段,3-6岁、7-12岁各设一个标准”“撇40%浮油,剩下的油脂刚好能维持鲜味,不会寡淡”。
评审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专家们共提出48条修改建议,涵盖“人群细分、烹饪量化、素食补充、口感平衡”四大类。
傍晚时分,评审会接近尾声,李教授总结道:“这版初稿有诚意,也有基础,只要按建议修改,就能成为国内首个系统的豫菜营养标准。记住,标准不是‘束缚’,是‘指南’,要让厨师好懂、好做,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健康。”
会后一周,团队根据专家建议,对初稿进行了全面优化升级:
- 人群适配:在每道菜品后新增“人群食用参考表”,如胡辣汤,成年人≤200克\/次,儿童(3-6岁)≤100克\/次,老人≤150克\/次,同时标注“高血压患者建议搭配凉拌黄瓜,促进钠排出”;
- 烹饪量化:将“撇去浮油”“减少用盐”等模糊表述,改为“高汤撇去40%浮油”“胡辣汤盐用量4克\/100克”“烩面青菜15克\/份”等精准量化指标;
- 素食补充:新增“素食豫菜营养标准”章节,包含5道素食菜品(如香菇扒油菜、豆腐烩木耳),明确每道素食的蛋白质、钙、铁等核心指标,同时给出3套素食组合方案;
- 细节完善:补充“食材处理技巧”,如牡丹燕菜萝卜丝用0.5%盐水浸泡5分钟,松茸切片后用湿纱布包裹防止水分流失,确保营养与口感兼顾。
优化后的初稿,还增加了“营养标准实施指南”,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教厨师如何通过“减盐、控油、增蔬”实现营养目标。
比如烩面的制作流程中,新增“熬汤后撇油步骤示意图”“青菜加入时机说明”,连“面剂子醒面时间2小时”这样的细节都标注了“醒面充分可提升蛋白质吸收效率”。
二月底,团队将优化后的初稿再次发给专家审核,这次得到了9位专家的一致认可。
“细节很到位,既科学又实用,能落地!”
李教授在回复中写道,“特别是‘人群参考表’和‘烹饪量化’,解决了之前的核心问题,这版标准可以开始试点应用了。”
为了验证标准的落地性,团队选择郑州总店的后厨进行试点。
王建业带领厨师们,按照新标准制作胡辣汤:盐放4克\/100克,胡椒1.2克,加入8克香菇丁,钠含量检测结果为580毫克\/100克,符合标准;烩面按“面剂子40克+青菜15克+高汤撇油40%”制作,膳食纤维含量达2.8克\/份,脂肪含量6.5%,远超初稿目标。
厨师小李笑着说:“以前做胡辣汤靠感觉放盐,现在按标准来,味道稳定,顾客还说‘不咸不淡刚好’。”
试点一周后,团队收集到顾客反馈:85%的顾客表示“菜品口感没变,吃着更舒服了”,30%的老年顾客和健身人群表示“会特意按标准推荐的食用量点单”。
李明远看着试点数据,笑着说:“专家的建议太关键了,这版标准不仅科学,还接地气。下一步,我们要在所有门店推广实施,再根据实际反馈微调,争取今年上半年发布正式版。”
陈静雅补充道:“我们还要把标准做成‘豫菜营养科普手册’,发给消费者,让大家知道‘一碗烩面有多少营养’‘怎么吃豫菜更健康’,既推广标准,又提升品牌的专业形象。”
在明远楼总部的会议室里,优化后的《豫菜营养标准(修订稿)》被整齐地摆放着,封面印着“科学营养,味传千年”的字样。
这一版凝聚了专家智慧与团队心血的标准初稿,不仅填补了豫菜营养研究的空白,更让豫菜朝着“美味与营养兼具”的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以后,当消费者走进明远楼,不仅能尝到地道的豫菜风味,还能看到每道菜品的营养标签,吃得明白,吃得健康,这才是豫菜传承与创新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