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的春天,北平的风里裹着暖融融的气息,胡同里的槐树枝抽出新绿,墙根下的迎春花缀满金黄,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甜香。
何雨水要结婚了——这个消息像一缕春风,吹遍了军区大院和南锣鼓巷的四合院,让何家上下都浸在喜悦里。
何雨水的对象叫沈皓,是她所在部队的一名年轻军官,浓眉大眼,身姿挺拔,为人沉稳踏实。
两人在部队相识,一个是文书,一个是基层指挥员,工作中互相配合,生活里彼此关照,渐渐生出情愫。
沈皓知道雨水是何大清将军的女儿,却从没有半分攀附之心,只真心实意待她,这份纯粹让雨水格外笃定,也让远在西北戍边的何大清放了心,特意发来电报,叮嘱家人务必把婚礼办得周全。
婚礼定在三月十六,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
沈皓的部队在城郊有一处家属院,婚礼就设在那里,简单却不失热闹。
一大早,吕清心就带着两个儿媳妇忙开了。
何雨阳穿着一身干净的中山装,手里牵着四岁的小儿子,小家伙穿着新做的蓝布小褂,手里攥着个小红灯笼,兴奋得蹦蹦跳跳。
“慢点跑,别摔着!”何雨阳笑着拉住儿子,眼里满是宠溺。
他这些日子依旧低调行事,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和技术钻研上,看着妹妹成家,心里既欣慰又踏实。
何雨柱则显得格外忙活,他穿着笔挺的干部服,怀里抱着刚满两岁的女儿何思甜,还不忘招呼着院里的街坊。
秦淮茹带着棒梗、槐花和小当也来了,马德山、闫埠贵一家也赶了过来,大家热热闹闹地跟着车队往城郊去。
“柱子,你家雨水可真有福气,沈营长一表人才!”闫埠贵凑上来打趣,何雨柱嘿嘿一笑:“那是!我妹妹优秀,配得上最好的!”
车队抵达部队家属院时,沈皓早已带着几位战友在门口等候。
他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佩戴着军功章,看到吕清心一行人,连忙上前敬礼:“妈,哥,嫂子,辛苦你们了!”
吕清心拉着他的手,细细打量,越看越满意:“好孩子,以后雨水就交给你了,你们要好好过日子。”
家属院的小礼堂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墙上贴着大红的“喜”字,屋檐下挂着彩色的气球和彩带,桌上摆着水果、糖果和花生,都是沈皓和雨水特意准备的。
部队的战友们、家属们都来了,不大的礼堂里坐得满满当当,欢声笑语不断。
吉时一到,婚礼正式开始。
雨水穿着一身红色的连衣裙,是何雨阳的媳妇帮她挑选的,衬得她皮肤白皙,眉眼含笑,头发梳成整齐的发髻,别着一支银色的发夹,褪去了军装的干练,多了几分温婉动人。
沈皓牵着她的手,一步步走上前台,两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主持人是沈皓的战友,风趣幽默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交换信物时,沈皓给雨水戴上一块上海牌手表,轻声说:“以后我守着国家,也守着你。”
雨水眼眶微红,给沈皓系上一条亲手织的羊毛围巾,低声回应:“我等你回家。”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彼此的深情。
何雨柱看着妹妹幸福的模样,心里百感交集。
想当初雨水被父亲送去部队,他还担心妹妹受委屈,如今看到她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终于放下心来。
他端起酒杯,走到沈皓面前:“妹夫,我敬你一杯!以后雨水就拜托你了,要是敢欺负她,我第一个不饶你!”沈皓笑着一饮而尽:“哥,你放心,我会用一辈子对雨水好。”
吕清心坐在主位上,看着一对新人,又看看身边的儿子、儿媳和孙辈,眼眶湿润了。
何大清远在西北,没能回来参加女儿的婚礼,特意录了一段录音,此刻在礼堂里播放:“雨水,我的好女儿,恭喜你成家。沈皓是个好同志,你们要互敬互爱,坚守岗位,为国家、为家庭承担起责任。爸爸在边疆为你们祝福。”
录音里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父亲的牵挂与期许,在场的人都深受触动。
秦淮茹带着孩子们坐在角落,看着这场热闹的婚礼,心里满是羡慕。
棒梗已经长成半大的小伙子,懂事地帮着递糖果;槐花和小当穿着干净的衣服,手里拿着水果,吃得津津有味。
秦淮茹看着雨水,想起自己这些年的不易,又看看身边的孩子们,心里暗暗祈祷,希望孩子们以后也能有这样幸福安稳的生活。
婚礼的宴席算不上奢华,却格外丰盛。
有沈皓托人买来的猪肉、带鱼,有部队食堂师傅做的拿手菜,几道招牌菜——麻婆豆腐、回锅肉,香气扑鼻,让大家赞不绝口。
战友们纷纷上前敬酒,祝福这对新人,礼堂里的气氛热烈而温馨。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新人幸福的脸上,也照在满室的欢声笑语里。何雨水和沈皓并肩站着,接受着大家的祝福,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何雨阳一家、何雨柱一家围在吕清心身边,说着家常,聊着未来,阖家团圆的画面格外暖心。
这场春日的婚礼,没有铺张的排场,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
它不仅是何雨水和沈皓爱情的圆满,更是何家阖家团圆的见证。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这份幸福显得格外珍贵,也为即将到来的风雨岁月,埋下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婚礼结束时,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家属院的小路上,沈皓牵着雨水的手,送大家离开,约定以后常回家看看。
吕清心看着女儿的背影,心里默念:大清,咱们的女儿成家了,你在边疆也要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