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福宫的封条如同一道冰冷的符咒,不仅封印了刘庶人的野心与命运,更揭开了清算刘氏家族的序幕。
皇帝萧景珩虽龙体尚未痊愈,但处理此等动摇国本、勾结内外的大案,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铁腕与决心。
一道措辞严厉、不容置疑的谕旨自乾清宫发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堂内外激起千层骇浪——彻查户部尚书刘垣及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刘氏家族!绝不姑息!
刑部、大理寺、以及皇帝直属的暗卫机构——“影”,这三柄帝国最锋利的司法与情报利刃,首次在明面上实现联动,奉旨办案,雷厉风行。
一时间,京城内外,风声鹤唳。刑部的差官、大理寺的宪司、以及那些形同鬼魅的暗卫探子,如同梳篦般,开始细致而冷酷地梳理与刘垣相关的所有人事脉络。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桩桩、一件件远比宫闱阴谋更为触目惊心的证据,被从阴暗的角落里挖掘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
延误军机,其心可诛:暗卫顺着通政司赵小吏这条线,不仅坐实了刘垣与宫内刘庶人秘密通信、窥探禁中消息的罪名,更查实了刘垣利用其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职权,在皇帝亲征期间,曾数次以“库银紧张”、“转运需时”等为由,暗中拖延、甚至小幅克扣部分运往北疆前线的粮草辎重。
虽然因其行事谨慎,加之前线将领竭力周旋,并未造成前线大军断粮的灾难性后果,但其行为无疑是在拿数万将士的性命和国运相搏,其拖延之举,用心险恶,意在掣肘皇权,其心可诛!账簿上那被朱笔圈出的、莫名延迟了半月才发出的三万石粮草记录,成了铁证。
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大理寺则重点清查刘垣在朝中的关系网。
调查发现,刘垣与数位一向主张对北狄“怀柔”、“割地求和”以换取边境安宁的官员过往甚密,几人常在刘府别院或隐秘的茶楼酒肆聚会。
更有证人供述,刘垣多次在非公开场合,甚至在某些级别较高的部议中,散布“劳师远征,空耗国帑,得不偿失”、“陛下年轻气盛,不知民生艰难”等言论,公然质疑皇帝的战略决策,其言论在部分官员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动摇了抵抗意志,堪称祸乱朝纲。
勾连余孽,疑窦丛生:最令人心惊的线索,来自于对之前“北狄贡马惊驾”与“玉玺案”的并案深挖。
刑部与暗卫协同,虽然未能找到刘垣直接参与此二事的铁证,无法坐实其“通敌”之罪,但却顺藤摸瓜,发现刘垣门下一位颇得信任的外院管事,竟与那个因贡马案已被处决的御马监掌事太监的一个远房表亲有过数次秘密接触,并有数额不小的银钱往来。
这条线虽然隐秘而间接,如同雾里看花,却将刘垣及其势力与之前那两桩意图颠覆皇权的惊天大案,扯上了一丝若有若无、却又无法忽视的关联。这已不仅仅是后宫争宠或朝堂政见不合,而是触碰了谋逆的红线!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
随着调查的扩大,更多关于刘垣及其家族子弟倚仗权势、贪赃枉法、兼并土地、欺压良民的罪行也被一一揭发出来。
往日里门庭若市的刘府,如今被重兵围守,如同孤岛。
证据链逐渐清晰、完整。
萧景珩御笔朱批,下达了最终裁决:户部尚书刘垣,革去所有官职、爵位,褫夺功名,即刻锁拿,投入天牢,候审待决!刘氏家族中,凡查实参与其不法之事,或对其罪行知情不报、乃至提供庇护的子弟、门客、亲信,一律按律拿问!其家产,全部抄没充公!
圣旨一下,如雷霆万钧。
昔日显赫无比、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的刘氏家族,顷刻间大厦倾颓。
刘垣身着囚服,披枷带锁,被如狼似虎的衙役从府邸中拖出,投入了暗无天日的天牢。
其家族中多名担任要职或有劣迹的子弟、亲信也纷纷落网,哭嚎之声不绝于耳。
这场风暴并未仅仅局限于刘家。
朝堂之上,那些昔日与刘垣往来密切、同属“主和派”或有过利益输送的官员,无不胆战心惊,人人自危。
皇帝借此良机,以犁庭扫穴之势,狠狠整顿了一番朝纲,一批尸位素餐、首鼠两端、或与刘垣沉瀣一气的官员被罢黜、流放,甚至下狱。
帝国的权力中枢,经历了一场彻底而必要的清洗与震荡,主战派与忠于皇权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牵一发而动全身。
谁曾想,最初起于后宫一个妃嫔对储君的恶毒算计,最终竟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前朝、对潜在投降派和不安分势力的大清洗,完成了对朝廷势力格局的一次深刻重塑。
躺在坤宁宫暖阁里,一边由皇后亲自照料伤势,一边批阅着关于刘案最终处置奏报的萧景珩,目光锐利而深沉。
他知道,铲除了刘垣这颗毒瘤,朝政得以肃清,但北狄的威胁犹在,内部的隐忧也未必就此完全根除。
帝国的前路,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经此一役,他与皇后之间,那历经生死考验与风雨同舟的信任与倚重,也愈发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