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府衙的议事厅内,烛火通明。谢九渊身着玄色劲装,腰间佩剑,正站在舆图前,神情肃穆地部署着行动。舆图上,苏州府的位置被红笔圈出,平南王的秘密庄园——“静心园”,被标注得格外醒目。
“秦风,你率三千东厂番子,即刻出发,包围静心园,切记围而不打。”谢九渊的手指落在“静心园”上,语气坚定,“静心园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易守难攻,硬拼只会徒增伤亡。你只需派重兵封锁所有出入口,切断园内的水粮供应,同时在园外竖起告示,告知园内侍卫,凡主动投降者,既往不咎;若顽抗到底,待平南王伏法后,一律按谋逆罪论处。”
“是,督主!”秦风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知道,这是执行沈静姝策略的关键一步,只要成功包围静心园,就能逼迫三藩做出选择,从而彻底打破江南的僵局。
谢九渊又看向一旁的江南按察使周大人:“周大人,你即刻率领扬州府衙的衙役,接管苏州府的治安,同时张贴告示,安抚民心,称此次行动只为追缴贪墨赃银,与百姓无关,让百姓不必惊慌。另外,密切关注苏州府内士族的动向,若有异动,立刻禀报。”
“下官遵命!”周大人连忙躬身应道。他原本对谢九渊的行动还有些疑虑,但在看到前几日士族倒戈、三藩分裂的局面后,对谢九渊和皇后的谋略彻底信服,此刻已是全心全力配合。
“还有,”谢九渊补充道,“派往平西王与平北王属地的密探,务必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一旦他们有出兵的迹象,立刻快马回报。同时,再派一名心腹,携带我的奏折,即刻前往京城,向陛下禀报此事,说明我包围静心园的缘由,是为了追缴贪墨赃银,并非擅自对藩王用兵。”
所有部署完毕,秦风与周大人立刻起身离去,议事厅内只剩下谢九渊一人。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接下来的几日,将是最煎熬的时刻。平南王会如何选择?平西王与平北王会出兵相助,还是坐视不理?太后会不会在京城暗中作梗?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但他心中有底。沈静姝在密信中早已分析过,平南王势单力薄,必定会向另外两藩求援;而平西王与平北王,若出兵相助,则坐实了“勾结谋逆”的罪名,朝廷可名正言顺地派兵镇压;若不出兵,则平南王必败,朝廷可顺势接管苏州府,扩大在江南的掌控力。无论他们如何选择,对朝廷而言,都是有利的。
果然,不出沈静姝所料,静心园被围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平西王与平北王的耳中。
平西王的王府内,灯火通明。平西王赵钰焦躁地在书房内踱步,手中紧握着平南王派人送来的求救信。信中,平南王言辞恳切,请求他与平北王出兵相助,共抗谢九渊,否则一旦他兵败,下一个遭殃的就是他们。
“父王,我们不能出兵!”世子赵弘站在一旁,语气坚定地劝阻,“谢九渊此举,明面上是追缴赃银,实则是设下的圈套。我们若出兵,就等于承认与平南王勾结谋逆,朝廷正好有借口派兵镇压我们。到时候,我们不仅救不了平南王,反而会引火烧身。”
赵钰停下脚步,眉头紧锁:“可我们与平南王有盟约,若坐视不理,他日朝廷收拾完平南王,必定会对我们下手。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你不懂吗?”
“父王,盟约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赵弘冷静地分析,“当初我们与平南王结盟,是为了共同对抗朝廷,瓜分江南的利益。可如今,谢九渊已经分化了我们的同盟,靖王残部对我们虎视眈眈,江南士族又倒向了朝廷,我们的实力大不如前。此时出兵,胜算渺茫,反而会让我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如坐视不理,让谢九渊除掉平南王。平南王死后,他的属地苏州府必定会被朝廷接管,谢九渊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清理苏州府的漕运弊政上,短期内不会对我们动手。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巩固自己的属地,积蓄力量,日后再图大计。”
赵钰沉默了。他知道儿子说得有道理,但心中又有些不甘。他与平南王共事多年,虽有利益纷争,但也算是盟友。如今盟友有难,他却坐视不理,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就在这时,心腹谋士走进书房,躬身道:“王爷,刚刚收到密报,靖王残部已经在我们的属地边界集结,似乎有异动。另外,谢九渊派来的密探还在散布消息,称王爷您与平南王勾结,意图谋反。”
赵钰心中一惊,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最怕的就是靖王残部趁机发难,如今果然应验了。他知道,此时他已没有选择,若再出兵相助平南王,必定会腹背受敌。
“传我的命令,紧闭城门,加强边境戒备,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兵。”赵钰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至于平南王的求救,就说我们属地内出现叛乱,无法分兵相助,让他自求多福。”
与此同时,平北王的王府内,也上演着类似的一幕。平北王权衡利弊后,最终也选择了坐视不理,只派了一名使者前往扬州府,向谢九渊表达“不知情”的立场,试图撇清与平南王的关系。
三藩的反应,很快就传到了谢九渊的耳中。当他得知平西王与平北王都选择按兵不动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沈静姝的策略再次成功了。三藩之间的同盟,彻底土崩瓦解。
而被围困在静心园内的平南王,得知平西王与平北王拒绝出兵相助的消息后,彻底陷入了绝望。
静心园内,粮草日渐短缺,河水也被谢九渊的人切断,园内的侍卫们开始人心惶惶。不少侍卫看到园外的告示后,心中动摇,纷纷偷偷议论着投降之事。
平南王坐在书房内,面色铁青。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平日里称兄道弟的盟友,在关键时刻竟然会弃他于不顾。他知道,大势已去,再顽抗下去,也只是死路一条。
“王爷,我们投降吧。”一名心腹侍卫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谢九渊说了,凡主动投降者,既往不咎。我们没必要为了王爷您,白白送了性命。”
“是啊,王爷,园内的粮草已经不多了,再坚持下去,我们都会饿死的。”另一名侍卫也附和道。
平南王看着跪在地上的侍卫们,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他一生征战,好不容易才在江南站稳脚跟,成为一方藩王,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但他也知道,侍卫们说得对,再坚持下去,也只是徒劳。
就在这时,园外传来一阵骚动。平南王走到窗前,看到谢九渊骑着马,站在园门外,目光如冰。
“平南王,你已经无路可走了。”谢九渊的声音透过城门,传到园内,“只要你主动打开城门,交出所有赃银,我可以向陛下求情,饶你不死,只是削爵夺地,软禁终身。若你顽抗到底,一旦城破,你与园内所有侍卫,都将按谋逆罪论处,株连九族!”
平南王心中一震。他最怕的就是株连九族。他知道,谢九渊说到做到。若他投降,虽失去了权力与财富,但至少能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我投降。”平南王颤抖着声音,说出了这三个字。
很快,静心园的城门缓缓打开。平南王身着素衣,双手反绑,低着头走了出来。他的身后,是一群放下武器的侍卫。
谢九渊看着眼前的平南王,眼中没有丝毫怜悯。他示意秦风将平南王拿下,然后下令:“立刻搜查静心园,追缴所有赃银和罪证,不得遗漏任何一处。”
秦风领命,立刻率领番子冲入园内。经过一番搜查,番子们在静心园的密室中,找到了足足两百万两白银,以及大量平南王与其他藩王、太后勾结的信件。
谢九渊看着眼前的赃银和信件,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拿下平南王,追缴赃银,意味着江南局势的天平,已经彻底向朝廷倾斜。
他立刻派人将平南王押往京城,同时将追缴的赃银和罪证整理成册,快马送往京城,呈给皇帝。
而远在京城的坤宁宫,沈静姝收到谢九渊送来的捷报时,正在与皇帝一同批阅奏折。捷报中,详细记录了包围静心园、三藩按兵不动、平南王投降、追缴两百万两赃银的全过程。
楚桓看着捷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谢九渊果然不负朕望,竟然如此顺利地拿下了平南王,还瓦解了三藩同盟。皇后,这一切都多亏了你的谋略啊。”
沈静姝微微躬身,语气谦逊:“陛下过奖了。这都是谢督主执行力强,以及陛下圣明,运筹帷幄的结果。臣妾只是略尽绵薄之力。”
楚桓看着沈静姝,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沈静姝的谋略远超他的预期,而谢九渊的执行力更是惊人。这两人联手,无疑是他巩固皇权的最大助力,但同时,也让他心中多了一丝忌惮。
但此刻,楚桓并没有表现出来。他笑着说道:“皇后不必过谦。朕决定,封谢九渊为镇南侯,继续留在江南,接管平南王的属地,清理漕运弊政,安抚民心。同时,传朕旨意,严厉斥责平西王与平北王坐视不理、见死不救的行为,削去他们各一成的封地,以示惩戒。”
“陛下圣明。”沈静姝躬身行礼,心中松了一口气。她知道,皇帝的这个决定,意味着朝廷已经彻底掌控了江南局势。谢九渊被封为镇南侯,留在江南,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朝廷的统治,也能远离京城的权力斗争,暂时安全。
但沈静姝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太后与平西王、平北王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们必定会在暗中继续策划阴谋。而皇帝的多疑,也注定了她与谢九渊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接下来的日子,江南局势逐渐稳定。谢九渊接管苏州府后,按照沈静姝的建议,大力清理漕运弊政,废除了多年来的苛捐杂税,同时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江南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漕运腐败带来的沉重负担,对谢九渊赞不绝口,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江南士族也彻底倒向了朝廷,积极配合谢九渊的工作,江南的商贸活动逐渐恢复繁荣。而平西王与平北王,在受到皇帝的斥责和削地惩罚后,变得更加安分守己,不敢再轻易与朝廷作对。
太后在宫中,见谢九渊势力日渐壮大,江南局势已无法挽回,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她被沈静姝用宗人府牵制,又怕谢九渊继续深挖罪证,只能暂时收敛锋芒,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反扑的机会。
扬州府衙的书房内,谢九渊看着手中沈静姝送来的最新密信。信中,沈静姝详细告知了京城的局势,以及皇帝对他的封赏,同时提醒他:“江南局势虽稳,但不可掉以轻心。平西王与平北王只是暂时蛰伏,太后也在暗中布局。你需尽快在江南培养自己的势力,将漕运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同时联络江南的忠臣良将,为日后回京做准备。另外,切记不可功高震主,凡事多向皇帝请示,让他放心。”
谢九渊读完信,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动。他知道,沈静姝一直在为他着想,为他们的未来铺路。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回信:“静姝,江南局势已稳,漕运弊政正在清理,百姓安居乐业。我已按照你的建议,联络了江南的几位忠臣良将,也在暗中培养势力。你在宫中务必小心,太后与国舅爷不会善罢甘休,若有任何危险,即刻告知我,我就算舍弃一切,也会回京护你周全。待江南之事彻底平定,我便向陛下请旨,回京与你团聚。”
写完回信,谢九渊将其密封好,交给心腹番子,让他连夜送往京城。他站在窗前,望着江南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知道,他与沈静姝的道路依旧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但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江南局势的稳定,让他们在权力的漩涡中站稳了脚跟。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同心协力,应对来自京城的挑战,为实现心中的理想与抱负,为守护彼此的爱情,而不懈努力。
夜色渐深,扬州府衙的烛火依旧亮着,映照着谢九渊挺拔的身影。而远在京城的坤宁宫,沈静姝也正望着江南的方向,眼中充满了期待与坚定。两人虽相隔千里,却心有灵犀,共同书写着一段跨越千里、智破迷局的权谋传奇。江南已定,京城的风云变幻,即将拉开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