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的餐盒还堆在桌角,塑料袋边缘那张小纸条已经被夏洛璃收进了抽屉。她走后,剪辑室重新安静下来,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周小胖打呼噜的节奏交替响起。
陈星燃没急着继续剪片子,而是打开了系统界面。
他输入关键词:“《明星改造家》三个月后舆论趋势”。
画面一闪,未来的社交平台热搜榜浮现出来——“素人改造后续”挂在第三位,底下是网友自发发起的“我家也想被改造”话题挑战;另一条“陈星燃式温情叙事”被多家媒体转载分析,标题写着《这档综艺,让观众学会了好好说话》。
他还看到一段采访视频,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孩对着镜头说:“以前我觉得综艺就是闹着玩的,但看完这节目,我跟我爸聊了两个小时,这是我们十年来第一次坐下来好好说话。”
陈星燃嘴角动了动,关掉预演。
不是惊喜,更像是验证了一个早就知道的结果。
他把关键信息整理成三点趋势报告,发进团队群:
1. 情感共鸣已形成惯性,观众开始主动代入;
2. 素人故事的真实感成为核心竞争力;
3. 节目模式正被行业关注,未来可能引发模仿潮。
末尾加了一句:“热度能撑住,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份认可变成习惯。”
周小胖的头从沙发那边抬起来,睡眼惺忪地戳手机:“老大,你这是要把观众养成‘每周必追’的条件反射啊?”
“差不多。”陈星燃叼上一根新糖,“人一旦习惯了被真诚对待,就很难再接受敷衍了。”
周小胖翻了个身,嘟囔:“那你可得小心点,别哪天观众觉得你不真诚了,直接脱粉回踩。”
“不会。”陈星燃敲着键盘,“只要内容是真的,人就不会走。”
他打开写作技巧Lv.4权限,开始构思下一期的情感锚点。这一回,他想讲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孩子重建老屋的故事,重点不是装修,而是母女之间那些从未说出口的话。
正写着,手机轻轻震了一下。
是夏洛璃的社交账号推送提醒。
她发了一条短视频。
视频里的她穿着居家款汉服裙,背景是工作室的书架,手里举着平板,播放的是上期节目中那个中年大叔讲述父亲遗愿的片段。
她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愿意投资这样一档‘不炫技’的节目?现在我可以回答了——因为它让普通人被看见。”
停顿两秒,声音更轻了些:“这种真实的力量,比任何特效都珍贵。”
配文只有一句:“我不是制作人,也不是评委,只是一个被感动的观众。”
陈星燃盯着屏幕看了好几秒,然后伸手截了图,存进一个叫“初心”的文件夹。
他知道这条视频意味着什么。
之前节目火,靠的是口碑反弹、靠的是他们扛住了水军攻击、靠的是剪辑上的细节打磨。但现在不一样了。
夏洛璃站出来了。
她不是以投资人身份,也不是以设计师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公开为这档节目背书。
而且她说得特别干净——“被感动”。
没有数据,没有专业术语,就三个字,直击人心。
十分钟不到,转发破万。
评论区炸了:“河豚妹妹都说哭了,我今晚必须补看!”“原来这节目还能治emo?”“建议列入中小学情感教育必修课。”
有人扒出她戴的吊坠正是陈星燃送的那枚棒棒糖造型,瞬间冲上热搜副榜:“现实版奶狗系天才+萌妹设计师,这cp我先磕为敬!”
陈星燃看着弹出来的热搜提示,笑了笑,没回应。
他知道,这一波传播,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不再是运营策略,而是真正的情绪共振。
他转头看了眼还在打呼的周小胖,顺手把他的外套往上拉了拉。
凌晨四点十七分,剪辑室的灯依旧亮着。
但他不再觉得累。
第二天早上八点,节目官微后台收到一条私信。
是一位老师写的:“昨晚班会课放了你们的节目,班里最调皮的学生看完后低着头说,他好久没给他妈洗过脚了。今天早上,他妈妈给我发消息,说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倒了杯热水。”
陈星燃看到这条时,正在调试音轨。
他默默把这条私信转发给了后期组:“下期片尾,加一段真实用户反馈合集。”
“还要加吗?”周小胖揉着眼睛凑过来,“都加三轮了。”
“加到没人觉得奇怪为止。”他说,“当大家习以为常地看到素人故事能上综艺,才算真的变了。”
中午十二点,业内论坛突然冒出一篇匿名长文,题为《慢下来,才能看得见》。
文章系统拆解了《明星改造家》的创作逻辑,提出“共情节奏曲线”“素人主导叙事权”“观众情感投射机制”等概念,并指出:“这档节目打破了‘明星中心制’的惯性,用最低的成本,撬动了最深的情感连接。”
作者还提到:“很多团队误以为温情就是煽情,于是拼命堆砌眼泪和音乐。但真正的温情,是让人看完之后,想给家里打个电话。”
这篇文章迅速被几家专业媒体转载。
一位资深制片人在评论区留言:“没想到一个年轻团队能把心理学和综艺结构结合得这么深。建议明年金鹰奖增设‘社会价值贡献奖’。”
下午三点,陈星燃接到平台运营的电话。
“陈老师,咱们节目的完播率突破85%了,用户平均观看时长达到78分钟,创了平台纪录。”
“嗯。”他应了一声,“观众互动数据呢?”
“弹幕里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也想回家看看’。”
他挂了电话,靠在椅背上,把嘴里融化的糖渣吐出来,换了一根新草莓味的。
周小胖趴在一旁刷热搜,忽然咦了一声:“老大,你看这个。”
是一条刚冒出来的娱乐八卦号爆料:“知情人士透露,《明星改造家》总策划疑似仅十六岁在校生,幕后操盘手身份成谜。”
陈星燃扫了一眼,没说话。
这种猜测早就有,但他一直没出面回应。
太早暴露,反而容易被人盯上。
而且他也没必要解释。
事实会替他说话。
晚上七点,夏洛璃发来消息:“工作室接到三家品牌合作邀约,都想搭你们节目的热度做联名款。”
他回:“挑有故事的品牌,别接纯卖货的。”
她秒回:“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挑?我都推了两个了。”
他笑了下,正要打字,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系统提示:
【灵感值累计达到阈值,是否兑换“表演精通Lv.2”?】
他看了一眼,暂未确认。
现在的重点不是提升个人能力,而是让整个节目形成闭环——从内容打动观众,到观众影响现实,再到现实反哺内容。
这才是真正的爆款生态。
十点整,他打开后台数据面板。
播放量2.3亿,好评率98.6%,社交媒体讨论量连续五天霸榜前三,用户自发创作的二创视频超过五万条。
更关键的是,搜索“老房改造”“家庭沟通”“亲子关系”等相关词条的百度指数,同比上涨370%。
他知道,这场仗,赢了。
不只是赢了星耀的抹黑,也不只是赢了舆论战。
而是赢了一种可能性——证明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下来的内容,依然有人愿意看。
他摘下耳机,伸了个懒腰。
周小胖已经在沙发上睡熟,手机还亮着群聊界面,最后一条是他发的:“明天谁请早餐?”
陈星燃正要关机,忽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
夏洛璃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杯热饮。
“还没走?”她问。
“等最后一版审核通过。”他说。
她把杯子放下,是温的蜂蜜水,甜度刚好。
“你知道吗?”她忽然说,“刚才有个记者问我,是不是因为你是我养子,我才支持这个节目。”
陈星燃抬眼。
她盯着他,语气很淡:“我说,我要是只想捧人,有的是办法。但我选择这档节目,是因为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