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璃走后,剪辑室的空气像是被什么轻轻搅动了一下。陈星燃盯着手机屏幕,指尖滑过一条条推送——“十六岁天才少年破格入选国家青年创作计划”“《明星改造家》幕后操盘手曝光:华国最年轻综艺架构师”。他一条都没点开。
这些标题写得一本正经,可内容离谱得能上春晚小品剧本。有说他八岁就拿过国际编剧奖的,还有说他被三所顶尖学府抢着要、最后选了最难毕业的那个。最离谱的一篇标题直接写着:“陈星燃:未来十年娱乐圈的造物主”。
周小胖的消息紧跟着蹦出来:“老大,外面炸了!你现在是热搜常驻嘉宾,连我妈广场舞队都在讨论你是不是外星人转世。”
陈星燃没回,把手机反扣在桌上,转头打开系统界面,输入关键词:“公众人物形象管理三年后趋势”。
画面一跳,未来的访谈现场安静得出奇。主持人问:“很多人把你当成天才模板,你怎么看?”
他看见未来的自己坐在镜头前,穿着现在这件卫衣,嘴里叼着棒棒糖,语气平得像在念说明书:“我最怕别人叫我天才。”
“为什么?”
“因为这个词一出口,努力就被抹掉了。好像所有事都是天生就会的,那谁还愿意花三个月改一个脚本?”
直播画面结束,陈星燃沉默了几秒,然后拿起手机拨通周小胖电话:“联系平台公关组,我要发一份说明。”
“啊?你要认领身份了?”周小胖声音瞬间拔高。
“不是认领,是纠正。”他说,“再让他们这么写下去,我都快成科幻片主角了。”
挂了电话,他顺手给夏洛璃发了条消息:“待会儿我要写点东西,帮我看看有没有显得太装?我不想变成那种‘少年立志感化全人类’的人设。”
她秒回:“你要是真那么写,我就把你藏设计图的抽屉锁了。”
陈星燃咧嘴一笑,开始敲字。
标题他想了五分钟,最后定下七个字:《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不愿敷衍》。
文章不长,第一段就说他为了拍单亲妈妈和女儿的故事,连续三天蹲在老小区门口听人家唠家常;第二段讲怎么一遍遍删掉过于煽情的台词,只留下那句“妈,你当年为啥不离婚”的真实录音;第三段提到节目组曾想加一段配乐催泪,他坚持换成五秒钟沉默,“因为有些人的眼泪,不该被音乐带节奏”。
最后一句是:“有人说我年纪小就懂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比别人多看了一点未来——但未来不会替你写好每一个字。”
他点了发送,同步授权三家文化媒体转载,并附了一句:“如果你也被打动过,请记得,那不是因为我特别,而是因为你心里也有光。”
十分钟不到,公众号阅读量突破百万。评论区从最初的“这孩子真是神”慢慢变成了“原来一档节目背后要磨这么多遍”“突然觉得我也能做点认真事”。
周小胖一边刷新数据一边嘀咕:“你这波操作,等于把‘天才’人设当场拆了重装。”
“本来就不该立。”陈星燃靠在椅背上,“观众可以喜欢节目,但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十六岁小孩身上。我又不是许愿池里的硬币。”
话音刚落,手机震动。
平台运营来电:“陈老师,我们收到二十多家媒体采访邀约,包括《文化观察》《深度对话》《青年力量》,您考虑一下露脸吗?”
“不露脸。”他说,“也不提年龄。”
“那……总得有点形式吧?”
“书面专访就行。”陈星燃顿了顿,“但我有三个条件:问题必须围绕创作方法论,不许用‘奇迹’‘颠覆’这种词,回答全程匿名处理。”
对方愣了两秒:“您这是要把自己藏到底啊。”
“我不是藏。”他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弹幕,“我是想让内容自己说话。”
挂了电话,他打开文档,把之前整理的几份笔记重新梳理。一份叫《情感锚点设计逻辑》,讲的是如何从素人一句话里挖出观众共鸣点;另一份是《共情节奏曲线模型》,用数据图解释为什么第三十七分钟最容易让人落泪。
他删掉所有术语包装,改成通俗语言,匿名投到了高校传播学论坛。
当晚十一点,夏洛璃发来一张截图。
某大学研究生课程ppt上赫然写着:“案例分析:《明星改造家》如何实现观众情感投射”,下方引用了他投稿的那段文字,署名是“来源网络”。
她打字:“你现在都进课堂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出教材?”
陈星燃回了个笑哭表情,又补了一句:“只要别把我照片印封面就行。”
凌晨一点,周小胖在群里发消息:“说明文转发量破五十万了,文化类媒体集体跟进,现在风向全变了。有人开始讨论‘真诚是否还能成为爆款要素’。”
陈星燃看了眼时间,起身走到饮水机旁倒水。杯子里是夏洛璃留下的蜂蜜水,已经凉透,他也没换,就这么喝了半口。
他知道这轮舆论战的本质变了。
从前是别人想把他塑造成“怪物”,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进泥;现在他亲手把自己拉回地面,站成一个具体的人——会熬夜、会改稿、会为一句台词纠结半天。
这才是他想要的影响力。
第二天早上,一家知名纪实栏目发来确认函,表示已采纳他的书面专访方案,并将在下周发布专题报道《幕后新声》。
与此同时,微博出现一个新话题:#陈星燃说的那句我也心里有光#,阅读量迅速逼近两亿。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给父母打电话的通话记录,配文“看完文章,突然想听听他们的声音”。
下午三点,周小胖抱着平板冲进来:“老大!高校论坛那边炸了!你那篇《共情节奏曲线》被多个导师当案例讲,还有人做了延伸研究!”
陈星燃抬头:“说什么?”
“说现在的综艺缺的不是技术,是耐心。”周小胖念道,“作者提出,当行业都在追求‘三秒抓眼球’时,反而忽略了‘七分钟建立信任’的价值。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清醒的创作反思。”
陈星燃笑了笑,没接话。
他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一场爆红,而是有人开始认真对待“怎么做”这件事。
傍晚六点,他关掉电脑,准备收工。
手机又响了一下。
是系统提示:
【灵感值累计达到新阈值,是否兑换“表演精通Lv.2”?】
他看了一眼,选择暂不确认。
现在还不需要。
他站起身,把空杯子放进水槽,回头看了眼剪辑台。
屏幕上还停着昨晚未关闭的文档页面,最后一行写着:“当观众习惯被尊重,敷衍就会失去市场。”
窗外城市灯火渐亮,楼下车流缓缓移动。
他摘下耳机,随手放进斜挎包侧袋,手指碰到里面一根没吃完的棒棒糖。
正要拉上拉链,手机再次震动。
夏洛璃发来消息:“明天工作室有个闭门评审会,你要不要来听听?新系列设计主题是‘家的味道’。”